旅游业状态如此,温泉旅游难免有所波及。温泉设计如何迎合“近郊游”需求,丰富产品项目,不仅是投资运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,更是规划设计人员具备的基本要求,规划设计者要有审时度势的眼光,拥有契合“近郊游”特点的能力。充分分析游客需求,设计具有差异化,富有竞争力的温泉规划方案。本期就近郊游模式,我们浅谈温泉规划设计策略。
温泉雷同化现象常见,最主要原因还是项目的定位。文化、人、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,温泉产品就缺乏活性。要想在周边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,温泉项目首先应独具一格,富有本地文化特色。
文化是文旅项目之魂,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。应该说文化与项目相融后才能称之为项目之魂,但在现有项目的打造过程中,文化虽然是我们讨论较高的词汇,却很难把“文化”做活,这是近些年许多规划设计公司的一大痛点。
温泉项目的独特性,在考虑文化的同时,还应结合人的关系。文化,准确的说应该是刻画民族文化,挖掘背景故事、塑造文化形象,将这些与项目环境、人的体验找到共同性,即项目能很好的承载文化魅力,游客亦能很好的感受到十足的文化气息。在很多项目的打造过程中,区域文化的展现更多的是表象展示,根本没有做到景区的融入,在项目内部,最好的交互体验是人与环境之间带来的,文化最好的载体是人而不完全是建筑。所以,在打造温泉项目的时候,应充分将文化融入环境之中,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。例如在设计汤药泉时,汤泉外形可以设计成药罐,池壁内设计科技投影或荧屏,传播草药文化、故事,寥寥烟雾弥漫草药味,加上现场解说或者现场捣鼓草药来为游客呈现草药的历史或者故事。文化与项目的融合,给人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感,决定了项目自身的定位和战略方向,温泉产品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学记载和历史传说故事,而是人对产品的共性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,这是温泉产品的设计根本以“微旅行”的理念拓展温泉旅游空间,开发“旅游+美食”“旅游+娱乐”“旅游+体育”“旅游+艺术”等多业态融合性旅游产品。推出城市微旅行线路、旅游惠民福利、寻找城市空间潮玩地、夜游好去处等特色文旅产品,让游客在轻快的节奏中,用别样方式了解城市魅力,改变了以往旅游产品偏重于景区的惯性思维,把全域旅游从一个有限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城市范围,对释放各地旅游消费潜力、推动文旅业复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。
将温泉空间扩展到更广阔的森林康养区域,以更加多样化的森林康养产品吸引本地游客,特别是城市旅游消费者。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,青山绿水和回归自然,总是让人向往,同时也能为游客创造一份健康养生的环境。
如今,很多游客不再把观光作为周边游的目的,而是希望享受舒适的“健康生活”。发展森林“第三空间”的战略思路,构建温泉与康养一体发展的理想模式,打造休闲、娱乐、养生、度假于一体旅游产品,从而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温泉旅游的追求和向往,并保证高品质的生活舒适度和提高自然养生的健康意识。森林温泉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,因此,森林温泉康养产品的开发,要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真性,能够让城市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不加修饰的自然之美,体验健康、天然的生活韵味。打造本地化温泉项目应结合当地旅游习惯、旅游文化,满足当地人追求“专享式”的体验需求。
首先需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,对于“近郊游”来说,游客一般不会选择太远的目的地,除非该旅游项目独具特色和魅力。二是考虑多场景的体验感,相对于宅家的单调乏味,外出观光、娱乐度假等新模式,是游客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生活之外的享受。
有些人追求高品质的体验,被贴上“奢侈”的标签,随着我国居民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,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,定制温泉产品或将推动整个温泉市场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。尤其是当前疫情环境下,更多游客愿意选择个性化的旅行方式,这让定制游市场主体涌现,定制旅行从概念走向市场的时代正在来临。以“专享”为理念的定制游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,“投其所好”地去设计旅游产品并进行过程服务,让旅客有行遂所愿的舒适体验,体会到“近郊游”的乐趣所在。“微旅行”大部分通过媒体数字平台获取项目信息,也是疫情下游客最常用的方式。数字化运营使游客获得更简单、更便捷的服务体验,同事游客反馈解释问题时间大大缩短,提升游客的满意度。
另外,温泉项目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优势也体现在信息发布、实时数据统计、旅游电子商务、旅游预测预警等方面。温泉项目可以利用大数据,根据实时监控人流、车流数据进行指挥调度,实现景区设施资源的前置性配置,综合协调各类资源可以避免产能过剩或不足的情况。除了以上几点外,近郊游温泉设计还应考虑项目的空间利用、游客的旅游习惯、旅游淡旺季经营等综合因素。要想在疫情反复无常的情况下迎合近郊游模式,设计规划就应该注重温泉产品本身的研究。